水问题形势在‘一带一路’很多相关区域,历史上无序,现在很严峻,未来要加剧,是风险和冲突的引爆点,是地缘政治的一个焦点和核心问题。”日前,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咨询项目“‘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水安全战略”院士专家咨询会上,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研究员潘家华如是表示。 “全球变化下的跨境水问题更为复杂、敏感,解决难度日益增大。”该咨询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夏军认为,在我国与周边国家众多的跨境流域中,构建以流域为核心的区域“水利益共同体”,共享跨境水利用和安全调控综合效益非常重要。 水问题是关键问题 “西方国家对世界水问题不太感兴趣。”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认为,在“一带一路”一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分配非常重要。 “现在强调大国担当,水问题是一个重要切入点和重要抓手,中科院、科技部包括政府部门,对此问题都要很好地参与。”陆大道认为。 “在整个‘一带一路’中,水的确是最关键的问题,应该合作共赢、风险管控,作为战略切入点,更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潘家华说。 从战略协同问题,也需要考虑一旦一些区域水危机,会对中国有什么反向的影响。 在水问题上有一部分地区比如东南亚和中亚与我国密切相关,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卫东表示,“这里的水问题是我们早晚都要处理的事情,这些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些新的提法和建议。” 从咨询报告的政策对策方面,为保证咨询效果的有效性,中科院院士孙鸿烈建议应从能把控的方面着手,比如报告应该针对中国应该采取的措施,另外,既然是中科院的咨询项目,应侧重于中科院的优势。比如需关注“一带一路”区域所产生的水的问题和相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水的问题。 分享中国节水技术与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研究员王浩介绍,“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给排水技术水平整体都比较弱,在很多方面,中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比如,达到欧盟106项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水处理技术,利用中国的技术每立方米的处理成本非常低廉,远远低于国外一些技术的处理成本。“从价格比较上很有优势,全是先进的膜技术,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要迅速在争议比较小的非洲一些地区普及。” 很多区域缺少涉水资料。王浩认为,“我们过去的优势是在无资料、缺资料、少资料地区,用水文模型做它的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这方面工作优势可以再发挥,要加强。” 饮用水安全是这些国家普遍存在问题,中科院院士傅伯杰透露,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斯里兰卡在饮用水方面的合作就非常好,他们很需要。而且在饮用水及水污染处理方面技术都可以往出推,也可以同时向国际推进。 中亚技术相对落后,用水粗放,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员陈曦介绍,大部分中亚国家农业用水都不要钱,导致大水漫灌现象比较普遍。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研究员邓伟介绍,在南亚地区,农业用水也是水资源消耗的主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陈发虎认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从生态保护的主线,节水技术的推广很重要。作为命运共同体问题,要考虑为“一带一路”国家怎么服务。 陆大道认为,中国的科学家要走出去,比过去规模大的多的走出去。不仅涉及水的问题,也要涉及综合的问题。中国在水问题上有很丰富的经验,在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航运问题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要为人造福。 如何更有建设性 王浩建议在亚投行等设立风险基金,以避免由于国外政变等原因,对一些合作项目带来损失。 因为用水与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有非常大的关系,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永龙建议咨询报告中应涉及产业结构,加强对产业的研究。 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以及研究所涉及这方面的研究如何整合包容融合,中科院院士刘昌明建议通过联席会议形式加强磋商。 国投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投资部兼雄安公司总经理张宏耀建议,从操作方层面,中科院在从科学的制高点在做,但也要了解和照顾到外交和经济的需要,建议包括开一些外交机构会议,以及国别的机构会议,去做深入的了解。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余钟波介绍了河海大学在“一带一路”倡议工作中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比如人才培养,建国以来,培养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利人才包括水利部长,这种水利教育方式也许可以在国家层面进一步推动。河海大学已成立“一带一路”的基金,既支持国内青年教师也支持世界各地研究人员一起参与“一带一路”的研究。 苏联以前在亚洲水塔周围地区做了不少工作,中科院院士袁道先提议需对亚洲水塔对周围国家的影响很好分析,可利用与俄罗斯的合作做历史对比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