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

比思論壇

 找回密碼
 按這成為會員
搜索



查看: 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不断推陈出新的“阿波罗登月阴谋论”之来龙去脉

[複製鏈接]

123

主題

0

好友

3352

積分

大學生

Rank: 6Rank: 6

  • TA的每日心情

    昨天 22:41
  • 簽到天數: 1278 天

    [LV.10]以壇為家III

    推廣值
    0
    貢獻值
    4
    金錢
    142
    威望
    3352
    主題
    1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4-6-7 11:31:0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5月3日,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六号”成功发射,随后释放了携带的巴基斯坦“立方星”月球人造卫星,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热烈议论。
    和科学热伴生的往往还有传闻热:自5月起,各种版本的“阿波罗登月造伪说”悄然在国内某些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配版”、“低配版”和“进口版”的传闻
    “高配版”的“阿波罗登月造伪说”,特点是“言出有据”,引述了官媒所刊发的、中国权威专家证词。
    引用最多、“说服力”也最强的,莫过于“嫦娥六号”发射成功当天,央视特别节目《嫦娥揽月:嫦娥六号发射》邀请嫦娥计划总设计师裴照宇现场分析时,被持“造伪论”者截屏引用的一段话“没有找到那个阿波罗盆地的那个”。裴照宇总师这段话被许多引证者解读为“含蓄否认阿波罗登月的事实”,其中个别人甚至将此后美国航天局(NASA)就“嫦娥六号”发射的一番评述,解读为“试图自证清白”、“欲盖弥彰,否则何必这么快反应”。
    正如部分国内外天文科普学者所指出的,看似最有“说服力”的“高配版”,其实在内行眼里反倒是最不堪一击的——因为此“阿波罗”非彼“阿波罗”。
    阿波罗盆地系为纪念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而命名的陨石坑,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其座标为35.69°S 151.48°W,位于月球南半球;而记载中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的着陆点则位于“静海”盆地,月面座标0.67408°N 23.47297°E,系在月球北半球,“阿波罗11”号着陆时,月球上还没有阿波罗盆地,两处地点也相去甚远。
    此次“嫦娥六号”拟定的着陆点,位于月球南极附近的艾特肯盆地,地理位置较接近同样位于月球南半球的阿波罗盆地,却“阿波罗11”号着陆点——北半球静海盆地甚远,从常理推断,“嫦娥六号”及其搭载物看到阿波罗盆地的概率远较看到“阿波罗11”号着陆点为大,所以电视主持人如是问,裴总师如是答,都是并无“微言大义”的常规科普问答,NASA对中国探月计划的进展虽百感交集,但前述发言却是对“嫦娥六号”发射成功的直接反应,之所以如此迅速也正因为需尽可能贴近“嫦娥六号”发射成功的时间,和“洗地”恐怕关系不大。
    由于“高配版”不胫而走且愈演愈烈,包括“嫦娥之父”欧阳自远、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太空文化传播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王君毅在内许多专家也出面澄清、科普,但迄今仍是“清者自清、不清者自不清”的状态。
    “低配版”较简单,通常用文字或CG之类将阿波罗登月概括为“好莱坞特效”,并随附长短不一的感慨、议论,通常并不在意证据链是否闭合,甚至不太关心论据和论证本身。
    “进口版”,顾名思义即将境外支持“阿波罗登月造伪说”的论点、论据、论证搬运到境内平台,以“外国人甚至美国人都不信,你们居然还敢信”的逻辑,说服国人相信其“造伪说”。
    “进口版”也可细分为“低配进口版”和“高配进口版”。“低配进口版”又称“油管搬运版”,主要特点是连篇累牍搬运境外网络平台上持“阿波罗登月造伪说”观点各国网友的论述,将之展现在国人面前(当然,有些人会做一些剪裁加工,如刻意定向筛选合口味的网友论调,而忽略不合口味的);“高配进口版”则会引经据典,将境外有代表性的“造伪说”论证转译过来,此次因“嫦娥六号”发射成功而在国内泛起的这波“高配进口版”质疑阿波罗登月造伪,集中引述的是“阿波罗11”号3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Buzz Aldrin)在被问及“何以这么长时间没有人去月球”时曾回答“因为我们没有去过那里,事实就是如此”。
    一些科普学者指出,奥尔德林这段话的确说过,但被误解了。
    他说这段话时是2015年9月5日,当时正出席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书展,一名自称Zoey的女孩提问“为何这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去月球”(Why has nobody been to the moon in such a long time)?奥尔德林答“因为我们没有去。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没发生,了解原因是很有用的。这样将来如果我们想继续做某件事,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过去某件事会停止,这样才能继续下去”(Because we didn't go there. That's the way it happened. And if it didn't happen it's nice to know why it didn't happen so in the future if we want to keep doing something we need to know why something stopped in the past if we want to keep it going)。随后他还提到“当年我完成了总统交付的任务”(So having achieved what the president wanted us to do)、“对于能向全世界分享我所做到的事感到高兴(Not just us. But we, the world. They felt like they were part of what we were able to do. And that made us feel very good)。仔细阅读不难看出,奥尔德林的本意是对阿波罗登月计划后美国长期将探月项目束之高阁表示含蓄不满,并未否认自己参与的登月事实存在。
    至于一度传播甚广的“抖音段子”,称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Karine Jean-Pierre)自嘲“中国和我们所登的不是同一个月球”,经多国好事者多日查找均不见出处,怀疑是为增强说服力而编写的“原创文学故事”。
    本就是“进口转外销”
    正如一些国外科普学者所吐槽的,此次“阿波罗登月造伪说”在中文平台上大爆发,追根溯源是“进口转外销”——因为在国外尤其美国,“花式证伪”阿波罗登月的各种尝试,实际上早在“阿波罗11”号尚未完成登月前就已层出不穷,这类论调参与者之多、影响力之大,以至于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登月阴谋论”(Moon landing conspiracy theories)。
    1976年,退役海军军官、自由作家凯辛(Bill Kaysing)自费出版了一本后来畅销全球的书籍《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美国的300亿美元骗局》(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 America’s Thirty Billion Dollar Swindle,),这本书以一个“圈内人”的口吻和在外行看来颇为“专业”的笔触,以长串数据和大段推理给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载人登月真实完成的可能性仅有0.0017%”。由于凯辛曾是Rocketdyne公司“特聘高级技术作家”,Rocketdyne公司又是发射阿波罗飞船所用“土星-5”火箭F-1发动机的制造商,加上当时正是“越战效应”愈演愈烈,美国社会对权威、官方说法和官方成就普遍持怀疑、逆反心态,他的“登月阴谋论”一时间洛阳纸贵。
    事实上,凯辛既不懂宇航技术,也对火箭或发动机一窍不通,而是个“纯笔杆子”,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但在当时的氛围里,这丝毫不妨碍他的书成为“登月阴谋论”者奉为圭臬的“圣经”,中外许多“高配版”的“登月阴谋论”,都多多少少脱胎于此。
    不过追随者刻意淡化了凯辛“圣经”里过于夸诞的情节,如书中说“阿波罗1”号起火时政府官员谋杀了实验者格里索姆(Gus Grissom)一行,因为他“早就预言政府将会掩盖真相”。
    1980年,“好莱坞摄影棚登月说”的豪华版本隆重登场。根据这一说法,NASA实际上“黑”了500亿美元经费,然后花个零头雇佣好莱坞电影人“演了一出戏”。这个版本言之凿凿,甚至指名道姓地列出承包商(迪士尼公司)和编剧(“科幻三巨头之一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导演(《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和《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的导演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由于此前(1978年)上映了轰动全美的黑暗巨片、以伪造火星登陆为题材的《摩羯星一号》(Capricorn One,演员中有后来因杀妻悬案举世闻名的前美式足球明星辛普森O. J. Simpson,这部电影当年曾正式引进中国公映),加上越战造成的“信仰危机”仍未过去,“好莱坞摄影棚登月说”一时间火爆程度甚至凌驾于凯辛畅销书之上——很显然,也再次成为此番国内诸多版本“阿波罗登月造伪说”的蓝本。对此,1994年美国著名科学记者查金(Andrew Chaikin)在其出版书籍《月球上的人》(A Man on the Moon)中感慨,美国民间科普程度低下,似是而非的科学阴谋论历来很有市场,“‘登月阴谋论’最初的‘好莱坞版本’,早在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执行月球轨道任务时就甚嚣尘上,而众所周知,第一次载人登月成功是在1969年”。
    有趣的是,尽管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此后进行的几乎每一次探月尝试,都会不同程度激起“好莱坞登月论”的再度泛滥,但绝大多数以此为蓝本炒作者都刻意回避了最初版本“好莱坞登月论”的持论者——那是因为持论者是一个名为“地平说学会”(the Flat Earth Society)的组织,顾名思义,这个组织在二战后的今天,仍执着地相信地球根本就不是一个球体,而是如亚里斯多德等人所言是平的。这样一个团体质疑登月“造伪”实属正常,不质疑反倒反常了,因为天知道他们是否认同月球是一个围绕地球公转的球体。
    著名科学作家坎贝尔(Dallas Campbell)总结了“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六种‘登月阴谋论’”,除前述两种外,还有“月球上没有风,登月时的美国国旗为何飘扬”、“登月照片中月球阴影为何不对”、“登月照片背景为何没有星星”,以及“既然已经登月成功为什么美国后来又上不去了”——不难看出,这“六问”也仍然是最新版本“阿波罗登月造伪论”的核心命题。
    坎贝尔指出,几十年来几代科普学者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解释,上述“六问”从纯学术角度早已不再是问题:“国旗飘扬”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阻力,宇航员将旗杆拧入月面时惯性导致旗帜飘扬的延续时间比地球上长得多;“阴影臂力不对”是因为月面凹凸不平影响阴影长度;“背景没有星星”是因为当年摄影技术落后,宇航员采用的光学定焦相机在优先确保宇航员和近处景物曝光后只能牺牲背景,导致远景中的星星难以被感光;至于“后来又上不去”,则是因为“太空竞赛”带有浓厚冷战色彩,耗费过甚,一旦达到目标且冷战也告一段落,在缺乏挑战者挑战的背景下就很难吸引官方大手笔投资。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奈特(Peter Knight)总结了“登月阴谋论”的基本逻辑模版:因为登月是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下达给NASA的政治任务,所以必须完成;因为NASA“当然不可能完成”,所以只好在好莱坞摄影棚搞了个“假登月”,一来糊弄总统,二来借机挪用经费;因为“登月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但政府已经把牛吹出去,所以自那时起NASA当然只能一直努力掩饰这个精心策划的骗局。
    何以如此多的“阴谋论”信徒?
    早在1977年6月NASA就意识到“登月阴谋论”的危险,当时他们发布了一份精心制作的说明书,题为“美国宇航员真的登陆月球了么”(Did U.S. Astronauts Really Land on the Moon?),说明书第一行就言简意赅:“使得,宇航员确定登月”(Yes. Astronauts did land on the Moon)——然而几十年过去,“登月阴谋论”仍在广泛流传。对此NASA媒体关系专家波特(Sean Potter,)无奈表示,“我们竭尽全力,但收效不及预期”。
    奈特指出,在美国,1999年7月Time/CNN/Yankelovich Partners, Inc. Poll民调显示,相信“登月阴谋论”的成年美国人比例在5-10%之间,英国YouGov2012年民调显示相信“登月阴谋论”的英国人比例达12%,2013-2016年意大利全国选举研究(ITANES)/米兰大学民调显示,意大利相信“登月阴谋论”的比例逾20%,而2018年俄罗斯一项民调则显示,俄罗斯相信“登月阴谋论”的受访者占比竟高达57%。
    奈特承认,70年代美国社会弥漫着对政府和官方机构口径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多次被证明是对的:1971年泄密的五角大楼文件证实约翰逊政府在越战问题上系统性撒谎,1976年众院调查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中情局(CIA)在一系列国内外问题上涉嫌渎职和造假,肯尼迪遇刺事件也很可能存在隐情……,既然这些“更好懂的东西”政府尚且造假,那么如此复杂的登月难道真就这么独善其身么?
    许多社会学家指出,很多阴谋论的创造者和财信者“无非是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并据此对论据进行有意识的剪裁和修改”,“登月阴谋论”也让主流社会相信,重大事件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它们是政府策划的,是官方虚假宣传的一部分。从9/11 到大规模枪击案,悲剧事件都是政府雇佣的“危机演员”制造的,这种想法已经成为当今许多事件的默认解释,如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发生后,遇难者父母就一度遭到“怀疑论喷子”在线群殴,后者声称他们只是政府雇来的“危机苦情演员”。
    当然,还有一些彻头彻尾的“流量质疑者”,如号称“奥尔德林猎手”的小众电影制片人西布拉尔(Bart Sibrel),他执拗地到处追逐奥尔德林夫妇,逼迫其“手捧圣经发誓自己真的在月球上行走过”,当后者不予理睬后便到处拍片、登报痛斥奥尔德林夫妇是“一对懦夫和骗子”,因为这一举措、尤其2002年碰瓷成功并赢得对方一顿胖揍后,他从寒酸十八线自由撰稿人变成高收入作者——他的网络版是著名“油管主”道森(Shane Dawson),后者一个“月球阴谋论”主题的碰瓷视频,就赢得700万以上点击,和滚滚的变现收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Slate和New America合作成立的、旨在研究新兴技术、公共政策及社会影响的项目小组Future Tense就此得出结论:“‘阴谋论’之所以久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业已成为娱乐界收入来源之一”。
    NASA前首席历史学家劳尼乌斯(Roger Launius)指出,“事实是,美国人喜欢阴谋论。每次发生大事,总有人会给出反面解释”,因此尽管越战的阴影已经远去,但网络时代的便利让道森和“播客大佬”罗根(Joe Rogan)只消动动手指便能名利双收,而无需像“老前辈”凯辛那样要自费出书、甚至在车库里私印小册子来赌运气这么吃力,“现实情况是,互联网让人们可以向比以往更广泛的人群说任何他们想说的话”。
    一些大牌正规媒体的漫不经心也助推了“登月阴谋论”。1988年,《星期日体育报》莫名其妙在头版刊登了一篇来路不明的无厘头文章《一架二战轰炸机在月球上被发现》(World war two bomber found on moon);2001年,福克斯新闻将凯辛那些“阴谋论”观点改头换面添油加醋,让《X档案》(X-Files)主演皮勒吉(Mitch Pileggi)主持,拍摄成所谓“纪录片”《我们登陆月球了吗》(Did We Land on the Moon?),这部如假包换阴谋论作品因系名台名人推出,被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误以为“实录”,造成了“江湖人”难以企及的巨大影响,而这部纪录片中随口杜撰的“20%美国人认为登月是假的”(实际上当时的占比不到5%),至今仍是许多新世代“登月阴谋论”者经常挂在嘴边的“铁证”,而另一个被广泛传播的“实录”场景,是一名学校老师告诉人们“登月是骗局”——那其实是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里的片段,但“纪录片”根本未予标注。
    《月球,未来的历史》(The Moon: A History)作者莫顿Oliver Morton)认为,“登月阴谋论”的持续存在并不令人意外。“如果有一个有大量证据证明的难以置信的事件(‘阿波罗11 ’号)和一个毫无证据证明的可信事件(‘登月阴谋论’),有些人会选择后者。“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展示美国政府在实际行动方面有多强大,而‘登月阴谋论’理论的目的是展示美国政府在让人们相信不真实的事情方面有多强大”,后者之所以让很多人相信,是因为阿波罗计划后来变得没有任何进展——1972 年之后没有进一步的飞行任务,“随着美国人的思想在20 世纪70 年代重新变得偏执,相信这一点变得更加令人愉快”。他指出,当年美国人喜欢说“阿波罗登月都行,美国还有什么不行的”,事实却是美国在越战中不行,在振兴内陆城市上不行,在治愈癌症上也不行,美国人发现其实美国政府一点也不像它吹嘘的那样强大,“于是他们很自然地认为,恐怕‘登月阴谋论才是真的”,而随着岁月流逝,当事人逐渐凋零,阴谋论者也更加有恃无恐。
    “登月阴谋论”新版本层出不穷
    事实上“登月阴谋论”的美国新版本层出不穷,继续源源不断为包括中国在内各国效仿者提供新的素材。
    即将于7月14日上映的美国喜剧片《带我飞向月球》(Fly Me To The Moon)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和苹果公司(Apple)联合制作,内容是NASA为“阿波罗11”号登月做准备,其中由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
    扮演的公关专家在剧中秘密准备了一段假登月视频,准备万一真登月失败,就拿假视频顶缸。
    片段刚刚被披露,许多科普学家就表示强烈不满和担忧——“这不就是‘登月阴谋论’者不遗余力鼓吹、我们花几十年功夫澄清都惟恐不及的情节么”,一旦这部巨星云集的电影热卖,“登月阴谋论”者又会平白多出许多新“素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按這成為會員

    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手機版| 廣告聯繫

    GMT+8, 2024-6-28 18:02 , Processed in 0.02665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