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柏林中央火车站(Berlin Hauptbahnhof)的北门,眼前是一条名为Invalidenstraße的宽阔马路,沿着这条路朝东北方向步行约1公里,就来到了位于Invalidenstraße大街43号的柏林自然博物馆。这座始建于1810年的三层建筑古朴而典雅,最初属于柏林洪堡大学的一部分,自1889年12月2日起成为了独立的柏林自然博物馆所在地。
该博物馆目前有着15个展厅对公众开放(但由于疫情正闭馆谢客),其中第9号展厅叫做“动物标本杰作”(Masterpieces of Taxidermy),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北极熊“克努特”的标本就展陈于此。
柏林动物园的大明星
“克努特”于2006年12月5日出生在柏林动物园,它的妈妈Tosca曾在东德的马戏团当中被用作表演动物,父亲Lars则来自慕尼黑的海拉布伦动物园。Tosca这一胎共产下了两只熊仔,可不知为何却拒绝抚养哥俩。发现情况不对的饲养员们不得已将两只熊仔取走进行人工育幼,遗憾的是“克努特”的兄弟四天之后死于感染,而它自己则成为了30多年来柏林动物园第一只存活下来了的北极熊宝宝。
小时候的克努特 | Jensk369 / Wikimedia Commons
尽管失去了妈妈的关爱,一位名叫托马斯·德夫莱因(Thomas Dörflein)的饲养员给予了“克努特”尽心尽力的照料。在“克努特”可以离开育儿箱之后,托马斯就开始日夜守护着它。照顾北极熊宝宝跟伺候人类婴儿一样需要耐心和毅力,“克努特”四个月大之前,托马斯需要每两个小时就给它喂一次奶。为此,托马斯每晚就直接睡在“克努特”呆的箱子外面的一张床垫上,白天除了喂奶之外,还要陪“克努特”玩耍、给它洗澡,成了不折不扣的全职奶爸。
与托马斯玩耍中的克努特 | Jean-Luc 2005 / Wikimedia Commons
得益于托马斯无微不至的照顾,“克努特”也健康地成长了起来。2007年3月23日,在“克努特”三个半月大的时候,动物园正式将它向公众展示,每天托马斯会陪着“克努特”上下午各一个小时的出现在展区里。或许是因为身世坎坷,外加北极熊宝宝令人无法抗拒的天然萌,还有托马斯尽职尽责的奶爸光环加持,“克努特”很快就成为了柏林动物园的当家花旦,吸引来了媒体和公众的巨量关注。直到今天,你也能找网上找到很多有关托马斯和“克努特”的影像资料。
开饭啦 | Monika Priller / Youtube
柏林市将熊视为城市的象征,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也被设为了金熊奖。现在,“克努特”则成了这座“熊城”里面活生生的熊明星了。仅在2007年,柏林动物园的访客人数就上升了约30%。再加上玩具、光盘和书籍等周边,“克努特”据信在当年就给该动物园带来了将近500万欧元的收益。
克努特是动物园中的流量担当 | Claudius Prosser / Flickr
意外离世的原因
然而,“克努特”的明星光环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各种不幸却接踵而至。它最为亲近的托马斯于2008年9月22日死于心肌梗塞,年仅44岁。随着“克努特”的长大,它也逐渐失去了萌萌哒的迷人外表,越来越多地开始展现膀大腰圆的“熊样”。到了2008年3月,它的体重已经超过130公斤,公众对其的热情也在渐渐消退。但是没人能想到,“克努特”的生命竟会如此短暂,戛然而止。
成年后的克努特 | Benjamin-Janecke / Wikimedia Commons
2011年3月19日,就在“克努特”正式对外展出四周年的前几天,它突然当着在数百名参观者的面跌入展区水池里面,溺水而亡。它走的时候还不满5岁,而雄性北极熊在野外的平均寿命有望达到20岁,圈养条件下北极熊寿命的最高纪录则为45岁。
“克努特”的死因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14年1月德国莱布尼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所正式发表了关于它的尸检报告,这或许是有史以来对于一只动物进行过的最为详尽的解剖检查。结果表明,“克努特”罹患了严重的脑炎,即便当天没有溺亡,最终也会死于严重的脑部损伤。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它患上的是罕见的抗NMDA受体脑炎( 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并且是我们人类以外在动物身上发现的首个病例。
克努特标本的细节 | 鸟人Robbi
“克努特”的遗体随后由柏林自然博物馆的技术人员制作成了生态标本,在2013年的夏天作为柏林市的气候变化大使借展到了荷兰莱顿的国家自然博物馆。而从2014年7月开始,回到柏林的“克努特”,成为了自然博物馆“动物标本杰作”展厅的一件展品。
标本背后的故事
柏林自然博物馆以高超的标本制作技艺而著称,也曾荣获过动物标本制作方面的国际大奖。该馆特设的“动物标本杰作”展厅不仅向公众展示如“克努特”这样有着特殊意义的明星动物标本,还旨在介绍各种类型标本制作背后的故事。
上图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假剥制标本制作过程的展示,先对死体进行测量,然后剥除胴体,对皮张进行防腐处理,填充棉花,最后再缝合整形,制作完成标本。
18和19世纪的标本制作师大多没机会见到活的动物,往往只能根据手头的皮张和想象进行“创作”,于是时常会从他们手上诞生出一些直击灵魂的作品。下面的虎猫标本制作于1818年,而上面的那只制作于1934年的就已经相当传神了。
声名远扬的“克努特”不仅在生前有着众多的拥趸,它的标本在多年之后依然有着很高的人气。柏林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制作师们以其精湛的技艺使得“克努特”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永生。相信每一位看到这件标本的参观者都很难不叹服于其栩栩如生的样子,而“克努特”背后的那些故事,应该也会启发人们去关注无论是在圈养或是野外生活北极熊的处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或许就是自然博物馆当中展陈标本的一大价值所在吧。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store/)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