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20公里以上、100公里以下,有一块特殊的区域,有人称其为“临近空间”,也有人称其为“空天过渡区”。这里是一个飞机上不去、卫星下不来的地方。在探测平台技术能力的限制下,它成了人类难以长时间停留的科研“盲区”,于是科学家给它取了个直观的外号——“忽略层”。
直到近些年,“忽略层”1在科学、军事、经济领域的战略意义和利用价值,才逐渐被各个国家认识到。
在我国,空间中心从2010年初成立临近空间环境研究室,专门进行临近空间环境探测技术、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2011年成立了廊坊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基于地基设备对临近空间的研究。
“我们一直在研究的就是太阳风暴对临近空间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大气电导率的测量》的通讯作者、空间中心研究员陈涛说。
他介绍,一次太阳风暴活动,会对地球产生三次冲击。第一次冲击是在太阳风暴发生的8分钟后,极紫外光和X射线会以光速到达地球;第二次冲击是在10分钟左右,太阳高能粒子会到达地球;第三次冲击是在2至3天内,日冕物质抛射会影响地球磁场。
但这些冲击会给临近空间造成怎样的影响,仍然是个谜。对于想解开谜题的科研人员来说,他们有一个梦想——进入临近空间开展原位数据探测。
这个梦想,在2018年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这一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项目,又名“鸿鹄专项”,计划用浮空平台等方式,载着探测器飞进临近空间进行科学探测。
鸿鹄专项科学应用项目课题“临近空间对太阳风暴响应特征观测研究”负责人、空间中心研究员胡雄介绍,在鸿鹄专项中,空间中心担下了一项重要任务——观察和研究临近空间对太阳风暴的响应特征,目标是开展太阳活动谷年临近空间综合环境(大气、电磁和辐射环境等)短期变化特征探测,构建10公里至100公里天气数值预报技术实验系统。
2019年和2020年,基于鸿鹄专项,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地区,组织了两次临近空间浮空平台飞行探测实验。空间中心组织研制的9台探测设备,跟随着“气球”飞入了地球第三极上空的临近空间。最新刊发的两篇科研进展,正是基于这两次飞行积累的数据而完成的。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store/)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