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金属含量不同,或能揭示行星形成机制 [打印本頁]

作者: 深蓝色的畅想    時間: 2022-6-8 20:35
標題: 金属含量不同,或能揭示行星形成机制

TOI-561b的年龄大约为100亿年。在它形成的时候,其主星周围的重元素丰度可能相对较小,因此有一种可能是不容易形成铁镍的金属内核。但组成岩石的化学元素是足够的,因此形成了岩质内核。不过,郭建恒也提醒道,由于TOI-561b的平均密度和地球差不多,并不能完全排除它的内部有一个小的金属核心。

那么,TOI-561b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呢?郭建恒坦言,包括TOI-561b在内,目前发现的绝大多数“超级地球”距离恒星都非常近,极高的温度以及强烈的辐射可并不是生命的“福音”。

科学家普遍猜测,在“超级地球”形成的时候,其岩质内核外是有氢氦气体包层存在的,或许正是由于“光致蒸发”作用,让一颗行星即使在形成之初拥有类似气态巨行星那样的浓厚气体包层,在经过长期的“光致蒸发”作用后,仍可能只剩下一颗裸露的行星核。

TOI-561b的发现,预示着宇宙早期行星或存在“光致蒸发”现象。

科学家推测,“超级地球”不应该在距离恒星如此近的位置诞生。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超级地球”原本在距离恒星相对较远的地方形成,然而通过某种方式“迁移”到目前的位置,“迁移”的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行星是伴随恒星诞生的,如果一颗恒星形成在宇宙极早期,那么通过恒星内部核反应和超新星爆炸产生的铁镍等重元素不够多,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中包含的铁镍等重元素自然也不够多。因此,可以推论出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岩质成分较多,平均密度较低。同理,如果一颗恒星形成在宇宙诞生更晚的时间,那么形成恒星和行星的物质中包含的铁镍等重元素足够多,更容易形成含铁镍的金属内核,行星的平均密度也比较高。

因此,行星形成的环境和恒星的演化及爆发现象密切相关,此次研究对于探索行星的形成和起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即这些古老的行星是如何在较低重元素的环境下形成的,与那些在高重元素环境下形成的行星相对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行星的形成机制。





作者: dfrllx    時間: 2022-6-8 22:06

作者: lancat861166    時間: 2022-6-8 23:27
以后都是去宇宙挖矿
作者: lizhou2008bj    時間: 2022-6-8 23:53
TOI-561b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store/)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