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厄尔尼诺现象致珊瑚礁失去色彩 [打印本頁]

作者: macd50    時間: 2012-9-23 10:10
標題: 厄尔尼诺现象致珊瑚礁失去色彩
厄尔尼诺现象致珊瑚礁失去色彩
2012-09-21 06:30:40   来源: 凤凰网
7E4BBFF5BB82673F4A19985930ADDB3C.jpg
珊瑚礁正成为地球上第一类被人类完全摧毁掉的生态系统。有科学家估计到2050年珊瑚礁就将消失,很多预测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足以宣判珊瑚虫的死刑。

这是我们手上第一个即将灭绝的生态系统类型,Gala Vince正努力保护这遍及全球的水下花园。
我是潜水女皇—— Jacques Cousteau没有我需要的东西。我挤进黑色的潜水服,系上负重带,氧气罐调节器擦伤后脑勺,我的膝盖也因为负重而弯曲着,我在等待着。汗顺着脸颊淌下,烈日下不停的摇晃让我颈背也开始刺痛,我渴望自己笨拙地没入冰冷的珊瑚海,离开这澳大利亚的东北岸。
两年前的经验告诉我,惊喜就在前面的水世界中,那里鱼群如宝石般散落在美轮美奂的珊瑚花园里。
“今年珊瑚不好看,因为有厄尔尼诺(El Nino),”登船的时候潜水老师就打了一剂预防针。
但那次潜水的遭遇是我无论如何也没法预先想到的。
珊瑚完全失去颜色。我预想中被染上粉色,黄色和紫色的水底地毯,好像换成了泡沫制品,而且涂上一层混凝土。残存的珊瑚也正在被棘冠海星(Crown- of-Thorn starfish)迅速蚕食。我震惊了,不安的往回游,想寻找两年前这里曾经存在的丰富的物种的证据。直到我的氧气耗光我也没能如愿。
珊瑚礁正成为地球上第一类被人类完全摧毁掉的生态系统。有科学家估计到2050年珊瑚礁就将消失—— 很多预测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足以宣判珊瑚虫的死刑。
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人类世界不单单失去一些色彩,也会失去相当多的鱼类多样性,而有些岛屿和海岸线更易被侵蚀,数以百万计的物种也面临威胁。珊瑚礁里生活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类别。在很多加勒比海国家,这些海洋生物创造了近半数的GDP产值,从沙滩到渔业。而随着海平面上升,珊瑚礁也是抵御风暴潮和洪水的屏障。
双重打击
我亲身经历了1998全球厄尔尼诺造成的海水温度上升而产生大面积珊瑚礁褪色事件,所有的珊瑚礁都受到影响,90%的印度洋区域的珊瑚礁死去,全球16%的珊瑚礁被完全摧毁。虽然厄尔尼诺事件并不是人类活动造成,但残酷的现实暗示人类对海洋生物具有的潜在影响。
1998年之前,珊瑚礁褪白问题绝少见,且限于少数地区,而且珊瑚礁也能够自我恢复。但自此到现在,已有至少6次大规模的褪色事件,最近一次严重的褪色事件就发生在2010年,东南亚和印度洋大部分区域遭遇海水升温,其中印度尼西亚珊瑚种群遭受最为严重打击。现在当我潜水的时候,没有比看见健康的珊瑚礁更让我吃惊的了。
科学家估计在过去二十年间,全球最大的珊瑚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有近20%已死去,而从东非到马尔代夫和塞舌尔群岛之间的印度洋上,90%的珊瑚礁不复存在。
人类引起全球变暖对于珊瑚虫具有双重打击:海水温度上升加剧海洋微生物排挤虫黄藻(zooxanthallae algae)—— 这些藻类生活在珊瑚礁骨架中提供珊瑚大部分的营养,同时赋予珊瑚礁丰富多彩的颜色;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增加海水中吸收溶解的二氧化碳而导致海水偏酸,这会导致珊瑚虫建造碳酸钙骨架的速度放缓。每一次的珊瑚礁褪色,失去大量的虫黄藻而使得珊瑚礁变得苍白,继而死去。
但这还不是全部,污染,过度的渔业捕捞和船只停锚都伤害珊瑚礁。所以在被保护区域的珊瑚礁比起暴露在人类影响下的珊瑚礁能在气候变暖中恢复的可能性更大。
未来的珊瑚礁存亡完全依赖于下一代珊瑚虫——取决于珊瑚虫幼体在岩床上定居情形如何,然后经历变形产成取食口,这才有可能建立新的珊瑚礁。
位处巴拿马的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科学家一直研究珊瑚虫在不同水温和酸度条件下的生长过程。
“最让人惊讶的是,对于珊瑚虫的生长,仅温度或者酸度都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尽管温度上升确实加剧了虫黄澡种群的消亡”,研究员Aaron O‘Dea说道,“而一旦将中等级别的升温和酸化因素结合起来,影响就非常显著:珊瑚虫的生长速度急剧下降至其他水平的一半,而死亡率则上升了一倍。”
结果提供了可能的保护策略:通过添加碳酸氢盐或者撒入石灰来降低海洋的酸化速度。实验证明这种办法有效,但是这需要我们每年向大海播散近10立方千米大小的石灰材料(近900亿吨)来中和我们的碳排放。而目前,每年人类的石灰产量才30亿吨,大部分用于混凝土工业,所以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也有科学家建议通过降低浅海水温来保证珊瑚虫的生长,比如搭建一个巨大的遮阳棚。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bbb-ccc.store/)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