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真理是澈见缘起法,四圣谛是体悟缘起的方便法门。所以佛陀一生教化,以四圣谛为教法纲要。而四圣谛中尤为重要的,是道之实践,由修八正道而达于涅槃。所以原始佛教经典中,曾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讨论这个问题。后来部派佛教以八正道为基础,组织成[三十七助道品],作为实践的纲领,略述如下:三十七助道品,亦名三十七支,或三十七菩提分法。简分为七科,名目如下:
[一]、四念住:亦有译为四念处者。念是忆念,住是安住,即忆念安住于以下四者:
(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 亦有译为四正断者。正勤是以正见的基础上勤求精进。四正勤即:
(1)已生善令得增长。(2)未生善令得生起。
(3)已生恶令得断除。(4)未生恶令不生起。
[三]、四如意足:亦有译为四神足者。足为所依之义,如意为所愿皆随。四如意足是:
(1)欲如意足。(2)勤如意足。(3)念神足。(4)思神足。
[四]、五根: 根有生长及护持两种意义,如树之有根,能开花结果; 修道者依此五根,能成道果; 树根能护持其枝叶鲜润,此五根能护持道念不令丧失。五根是:
(1)信根。(2)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五力: 力者,于前五根,有增长发生之力量,能排除一切障碍,不为他法所伏,而能摧折他法。五力是:
(1)信力。(2)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六]、七菩提分: 菩提译为觉,故又名七觉支。这是由前之根力既固,由慧力发出正智,善能觉了。这七觉支是:
(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除觉支。(5)舍觉支 。(6)定觉支。(7)念觉支。
[七]、八正道分: 此即(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其实,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二十九品,部分仍是自八正道开展而来。如四念住,就与八道中的正念相同。四正勤,也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与四正勤全部,五根中的精进根,五力中的精进力,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遁进全都相同。四念处又与五根中的念根,五力中的念力,七觉支中的念觉支,八正道中的正念重复。八正道中的正定,又见之于四如意足中的定如意足、五根中的定根、五力中的定力等等,认真对照,不重复的不过十二三个专案而已。
(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二)四正勤:对已生之恶为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使增长而勤精进。
(三)四如意足:1.欲神足(欲于加行位起此定,依欲之力,故定引发而起)。2.勤神足(于加行位勤修此定,依勤之力,故定引发而起)。3.心神足(于加行位一心专注,依心之力,故定引发而起)。4.观神足(于加行位观察理,依观之力,故定引发而起)。
(四)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1.信力(信根增长,长破诸邪信)。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诸惑)。
(六)七觉支: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念觉支。6.定觉支。7.行舍觉支。
(七)八正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