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chao01 發表於 2024-1-7 23:52:17

《飞碟探索》休刊,一个集体热衷“神秘事件”的时代远去了

今年1月,有着38年历史的老牌杂志《飞碟探索》宣布休刊一年。现在这个品牌还没结束,杂志的微信公众号还是会继续运营下去,至于以后是否要复刊,则处于待定中。
https://t10.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4260365922%2C509673127?w=638&h=888&s=2780F004304706FE4EA51D9A03008013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所熟悉的《飞碟探索》在2013年左右就已经消失了。从这一年开始,《飞碟探索》经过了重整和改版,基本变成了一个中规中矩的严肃科普杂志,和最火的时期相比完全是两码事。
https://t11.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4165326220%2C1100111559?w=640&h=836&s=F2B035C4C81781EF1139749B0300D09A

休刊之前的《飞碟探索》已经是个正经科普杂志了
我个人对《飞碟探索》的感情挺复杂的。一方面,这个杂志确实在某些方面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产生了兴趣。
但是坦白来讲,这本杂志当年的内容又难称严谨,很多内容看上去像不可知论版的《故事会》。你很难说这本刊登过民科郭英森的引力波“论文”、把宋朝志怪小说解读成是外星人第三类接触的杂志,究竟是科普、科幻还是神秘主义文学。
https://t10.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2904456843%2C2976767656?w=640&h=257&s=3E2A74238BC85C411CD491D60000C0B1

杂志节选
01
在《飞碟探索》诞生的1980年,中国刚刚经历完压抑的年代,世界的大门刚刚打开,人们对新知,充满了渴望与好奇。
相对的,太多的新知识、新思想出现,也就难免掺杂了不少怪力乱神的迷信和糟粕的演进版本。像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也看走过眼,给“人体特异功能”这种江湖骗术背过书,普通人想要分辨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传言,是个相当困难的工作。
https://t10.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024788717%2C3338399002?w=600&h=272&s=9FAB5223DA727C13DC9555CE0100C0B1

90年代“气功热”时期的“信息锅”
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飞碟探索》,抓住了一个比较合适的点:外星人。
一方面,外星人在理论上确实很有可能存在,定义却十分模糊,很方便进行各种演绎和渲染,用来充当各种“神秘现象”的幕后黑手。
https://t10.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530363243%2C4104707166?w=640&h=289&s=7F2C346203D24C615EFC50DA0100E0B1

凡是中学课本上的知识解释不了的现象,甩锅给外星人准没错(出自《飞碟探索》文章:纳斯卡天外来客)
另外一方面,冷战时期有不少脑洞大开的武器、卫星实验,很多高度保密军事项目都被当成了外星飞船,给这一现象增添了不少“目击证据”。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3072334613%2C524309428?w=640&h=479&s=6ECA7A230EFA568A6EB9E9D60100E0B1

冷战时代的很多疯狂实验,不知内情很容易以为是外星人在操纵
更何况,外星人和UFO的热潮在欧美已经火了很多年,有大量的影视文学作品和爱好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灵感和素材的来源。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2966290829%2C2010349913?w=640&h=339&s=C8C2722350CEDCEA191881D20100C0B1

国外的很多“飞碟阴谋论”已经比较成熟,组织整理一下就是一篇详实的“纪实研究”
聚焦外星人现象,收录和了大量外星人相关故事的《飞碟探索》刚一发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杂志都有着庞大的读者群。以至于杂志封面的最醒目位置还有一句标语:
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UFO杂志。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878021794%2C2262256675?w=640&h=404&s=7F9234C51E411D45450BD4AB0300601B

从这本杂志在当年的普及度和深耕的领域来看,关于发行量的说法,应该是有根据的。按照官方的定义,《飞碟探索》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科普杂志之一,直到2017年,依然入选“国家新闻广播电视总局2017年度像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02
虽然名义上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现《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刊物,但是《飞碟探索》和甘肃人民出版社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早年杂志内容的实际负责人,不是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编内人员,而是美籍华人林文伟和作家朱福铮。
林文伟据说是个UFO爱好者,比较出名的是有一些自己拍摄的UFO“目击证据”,而朱福铮翻译的法国科幻小说《外星人》(1996年再版叫做《化身》)在今天看来剧情已经有点老套,但在当年作为较早进入国内的同类作品,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518102741%2C3273428485?w=383&h=538&s=48BC3ED44866F6CE58AE4C020300F0DA

朱福峥翻译的《外星人》有点名气,还有改编的连环画
《飞碟探索》的创办有两种说法。按时任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的王化鹏的回忆,《飞碟探索》是当时出版社正在进行市场化的尝试,受到《读者》杂志成功的启发,由科技编辑部牵头组稿,针对年轻的喜好办了这么个“科普杂志”。
另外一个说法来自后来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总编王郁明,他回忆《飞碟探索》的起因是林文伟的团队找到了甘肃人民出版社想要挂靠一下,由这个团队进行内容采编,出版社负责出资发行。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336981436%2C2344827010?w=640&h=900&s=3BBA5386E0AF835B4AC9E09F03007002

不管怎么说,站在出版社的角度,《飞碟探索》本质都应该是个面向市场的外包创收项目。但是发行量大了以后,也不得不注重社会责任,不能太过于拥抱市场。
当时出版社的项目负责人王化鹏,从一开始就对这个杂志的方向和内容有一些顾虑。1984年,杂志社收到了一封钱学森的来信,信中提到了一些国外对UFO现象的研究成果,并委婉地表示UFO有可能是自然地理光电现象引起的误会。
这封信对《飞碟探索》的工作应该也有一定影响。王化鹏回忆,编辑部后来审稿的一个重心,就是剔除“大方向”上有问题的稿件。
也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飞碟探索》的文章总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很多文章都是开头弄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中间云山雾罩地到处引用摘录一些“观点”和“证据”,最后轻飘飘来一句“也许,明天我们离这些问题的答案会更近一步”。感觉像是老司机正想要带着读者灵魂飘移,却又在拐弯前一脚刹住了车。
03
当然,这种对“大方向”的把控,并不妨碍《飞碟探索》成为在国内传播神秘主义都市传说的一个重要媒介。像是纳斯卡巨画、百慕大三角、通古斯大爆炸、亚特兰蒂斯这些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类十大未解之谜”,《飞碟探索》基本都有所涉及。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309600040%2C3197533676?w=640&h=384&s=4A341FC5D452BBD8000955050300D0C3

在复活节岛石像成因已经被考古学完全探明的今天,复活节岛石像还有很多神秘故事在流传
在某段时期,国内图书市场就是这么个气氛,渲染各种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书籍大行其道。和《飞碟探索》同时期创刊的《奥秘》,发行量也不算小,内容比《飞碟探索》更加富有幻想气息。
https://t11.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3691322020%2C3431436113?w=600&h=609&s=10987F97780750CC7490D4650300607B

“人类十大未解之谜”之类的话题,当作虚构作品读读还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当年他们很多是在“科普”“探索”“拓展知识”的名义下,瞄向了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3983787029%2C2305381842?w=640&h=427&s=0F106B86D89287FFC11D5C0D0300A010

渲染世界末日的《水晶头骨之谜》逻辑混乱得让人头疼
时代不断向前。这几年,随着很多科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这股神秘主义的风潮有所消退。
https://t11.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3354441274%2C3447878947?w=554&h=317&s=88C2722334733B9C1E35009E01008091

国内科普“四大恶人”(自称)的主要成就是破解气功和迷信,着力揭秘“十大未解之谜”的是方舟子
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许多神秘主义的谣言主要依靠信息不对称唬人。当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到某些“教授”其实是个水管工,或者某些“证据”不过是对原文断章取义的时候,许多谎言离破灭也就不远了。
https://t12.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548540507%2C419186065?w=640&h=282&s=BEEA722308E1F92E581155CB0100E0B1

互联网时代破解神秘主义的所谓“证据”已经很容易了
在现在,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麦田圈、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这些“古人难以制造”的东西都可以用原始的工具制作出来。任何新出现的谣言,都很快会被戳穿真相。神秘主义活跃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https://t11.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434882016%2C2653888456?w=640&h=325&s=8C2A5432035A54650AF061DA0000C0B2

UFO的谷歌指数——可以看出这十年来UFO的关注度在逐年降低
04
现在种环境下,过去的《飞碟探索》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而新一代《飞碟探索》严肃科普的重新定位并不能算太成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飞碟探索》和伪科学牢牢捆绑在一起,无法分开。
那些《飞碟探索》多年的忠实粉丝,也不喜欢杂志这些年的变化。他们觉得《飞碟探索》背离了“研究不明飞行物”的初衷,走上了歧途。
但对不明飞行物和外星生命的研究其实一直没有停止,只是这些研究靠得不是似是而非的照片和笔录。加州伯克利大学的SETI@home项目可以把普通人的电脑连在巨大的雷达阵列里面,一起在宇宙辐射中寻找智慧生命的信息。那些执着于“宋代外星人第三类接触”的朋友,其实也有机会去参与。
https://t11.baidu.com/it/app=49&f=JPEG&fm=173&fmt=auto&u=1297217491%2C4061988075?w=640&h=361&s=27C5FB060DBD288C669F890A03007093

在宇宙辐射里面找异常信号听上去就很不浪漫
话又说回来,社会整体对于未知世界的热情,可能也确实没有当年那么浓厚了。现代生活的关键词是“眼前”,与其为遥远未来的宏大叙事所困扰,倒不如关心一下年底了没被裁员那么奖金能有多少。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外星人,也已不再是这个世界的困惑了。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碟探索》休刊,一个集体热衷“神秘事件”的时代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