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色的畅想 發表於 2022-6-8 20:29:24

行星形态各异,或源于诞生位置的不同


“超级地球”可能存在着与地球一样的岩质地表结构。但行星并非只有岩质行星一种,还有气态巨行星等。这些不同结构、不同特性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郭建恒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一般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中,会先形成一个密度较高的金属或者岩石内核,这个内核进一步吸积周围的气体,进而形成行星。”同样的诞生过程,为何会形成不同形态的行星?中山大学副教授刘尚飞表示,气态巨行星和岩质行星形成的时间和位置不同。气态巨行星形成于行星系统较早期,其形成时所处的位置距离主星较远,以太阳系为例,大约是3—4倍日地距离以上,此时原行星盘有较多的气体,因而当自身形成一个较大的金属核后可以大量吸积气体形成从而形成质量像木星那么大的气态行星。而岩质行星则一般是在原行星盘气体消散后,在距离主星较近的位置,即3—4倍日地距离以内,由很多较小的行星胚胎在贫气体环境中经过大量的碰撞后形成的。郭建恒解释道,在这个过程中,行星外壳处在熔融状态,会持续释放出富含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形成次生大气,太阳系内岩质行星的大气成分,就被认为和这一过程有关。而且,对于较小质量的行星,由于其自身引力较弱,还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其吸积的气体质量有限;二是其吸积的气体可能在主星的“光致蒸发”作用下逃逸,从而形成一颗没有大气或者薄气体包裹的天体。所谓“光致蒸发”,即由于受到主星强烈的辐照,行星的气体包层经过长期的演化可能会损失殆尽。TOI-561b很可能就是一颗这样的天体,它离主星的距离只有地球到太阳的百分之一,因此在主星长时间的强辐射下,大部分氢氦气体的包层被蒸发了,留下了目前所看到的,几乎是岩质的行星。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星形态各异,或源于诞生位置的不同